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法院动态
像法律人那样思考
  发布时间:2023-08-29 09:46:14 打印 字号: | |

古罗马法谚:“法律不理琐碎之事。”这并不是说法律只处理较大的社会问题,而是说法律是一种较为宏观而又普遍适用的思维方式。法律需要规则制定者、决策执行者和纠纷裁判者具有较大的思维格局和宏大的视野,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,抽丝剥茧,探寻背后的法律关系,发现规则、制定规则、使用规则,最终寻求妥当而审慎的解决方案。

法律的背后有一套完整的世界观,构建了一个源于真实世界却不同于真实世界的王国。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刘晗所写的《想点大事:法律是种思维方式》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法律思考。该书开篇第一章即讲解了法律中最基本的几种思维模型:比起关心善恶,法律更讲究秩序;比起关心对错,法律更讲究权利;比起关心正义,法律更讲究过程;比起关心满意,法律更讲究确定;比起关心最优,法律更讲究预期;比起关心明智,法律更讲究权威。在接下来的篇章中,作者分别介绍了法律人发现事实、判断事实、描述事实的思维技巧,法律人在制定规则和适用规则时所运用的智慧,法律人是如何通过法律推理得出最终的处理结果,法律的演变史,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密切互动以及在互动中产生的新问题。

该书通过讲述一个个普通人看来难以理解的法律故事,见微知著,帮助人们代入法律人的视角,培养法律人的思维能力,探究法律体系的底层逻辑和深层结构,带领读者爬上山顶,戴上法律的眼镜看见更大更远的世界。比如书中写道,假设有两个村庄,一个村庄被某些人控制,村民被迫要交繁重的保护费,但村里秩序基本正常,而另一个村庄既没有政府也没有组织,村民可以为所欲为,不用承担任何责任。请问,你会选择在哪一个村庄中生活?书中分析,估计大部分人即便犹豫,还是会选择第一个村庄,因为他们懂得,没有稳定的秩序,就无法正常生活。因此,古罗马谚语“有社会,就有法律”应该反过来理解,有法律,才有社会。

再比如,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,在自己家小区的花园里,能不能晾晒被子?夫妻离婚了,孩子归儿媳妇抚养,爷爷奶奶能不能随意探视?如果你心中的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就要注意了。

该书写道,野地里的兔子,哪怕是道德高尚的圣人都会去抢,因为它的产权没有被划定。但市场里的兔子,哪怕是道德低劣的小偷也不抢,因为它的产权已经划定了,这就是权利边界的意义。因此,单个业主并没有随意使用公共空间晾晒被子的法律权利,爷爷奶奶也没有单方面的探视权,需要先征得孩子母亲的同意,才能和孩子见面。这些原理就是运用了法律中的“权利思维”。

立法者和决策者通常不仅要考虑当下是否合理,还要考虑过去的历史渊源和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是否妥当;不仅要考虑单个事件的得失,更要考虑全局的长远利益;不仅要考虑眼前的个体,还要考虑是否符合“常人标准”的可遵守性和易遵守性,这就是法律人的“预期思维”。

而纠纷的裁判者则要关注纠纷解决过程的公开性、正当性和可复制性,因为法律永远不可能完美,结果也未必能符合每个人的期待,所以程序显得更为重要,这便是法律中的“程序思维”。

权利思维、预期思维和程序思维都是典型的法律思维。法律思维是从大量经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基本思维模型。比如当你做决策时,如何理解事件背后的种种利益冲突,从而做出价值取舍;当你在无法还原客观事实或是掌握更多有效信息的情况下,如何减少对“真相”的依赖,不苛求完美,从而做出并非最优但是也并非最坏的决定并能坦然接受;当你执行某些规则时,如何从人性、历史、文化和经验等更多维度观察和理解规则的底层逻辑,从而看得更深更远。这些都是法律思维在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应用。

训练法律思维,看起来很远,其实离我们很近。真正的法治是人人都具有法律思维,在法律的“方圆”之内做事做人。这本法律通识书,分析出人人都可受用的法律思维模型,让读者超越自我,像法律人一样思考。

(作者单位: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)



 
来源:人民法院报
责任编辑:漳州市长泰区人民法院